中国青年网

书画院

首页 >> 书画要闻 >> 正文

切己体察 厚积薄发

发稿时间:2019-04-24 10:44: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王亚辉

  书法的美,表面看是一个视觉问题,深层看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书法是文化和艺术充分融合而形成的精神结晶,文化与艺术交织在一起,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书法。

  在讲实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学习书法,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努力消除浮躁,把握好常与变、表与里、一与多、快与慢的关系。

  不论学书者的主观情况如何变化,书法的内在要求一直都客观存在,学书者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服从书法研习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深入和继承传统,我们才能为时代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书法的美,表面看是一个视觉问题,深层看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书法是文化和艺术充分融合而形成的精神结晶,文化与艺术交织在一起,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书法。

  审视当前书法教育的发展,优良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得到继承和发展,结出了硕果,涌现出为数众多颇有质量的书法论著;另一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书法文化的缺失,书法教育存在空心化和过度视觉化的倾向。早在1988年,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教学中的两点“时弊”》已指出这一端倪。从2011年开始,书法从文学门类调整到艺术学门类,“书法学”成为一级学科“美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书法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也随之作了调整。书法学科的艺术性得到突出和加强,而它的文化性质则有所削弱。

  书法必须深深植根于传统,才能对我们蒸蒸日上的新时代有所贡献。传统的书法学习除了重视技法学习之外,还推崇高尚的人格和丰实的学养,提倡澄神静虑,潜心涵泳,追求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以及不俗的气韵和格调。这些内在的修习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有了成效也较为内隐,不易为世人所察觉。正是因为有这些特点,大量当代书法学习者转向了单纯视觉层面的书法学习,在书法形式层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样式,带动了社会学习书法的热潮。毋庸讳言,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有平面,无深度;有技巧,无温度;有情绪,无灵魂的所谓书法创作。在讲实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学习书法,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努力消除浮躁,把握好常与变、表与里、一与多、快与慢的关系。平心而论,以此要求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的确可能不近人情。然而,不论学书者的主观情况如何变化,书法的内在要求一直都客观存在,学书者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服从书法研习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深入和继承传统,我们才能为时代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考察历史,让我们认识到书法人才的成长,需要厚积薄发。历代大书家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早年高远的“志向”、过人的“书识”、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自我修养。在书家头角峥嵘为世人所知之前,通常已有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深厚沉淀。因此,书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应充分尊重厚积薄发的书法人才成长规律。

  在书法研究方面,不少学生对于书法这门学问,只有一些二三手的常识性了解,并未接触过多少一手资料,对于他们口头上出现的那些书人、书迹、书事和书论很少经过“切己体察”,书法研究往往无从谈起。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三届硕士生中开展了“读书打卡”活动,每天要求至少研读10页专业书籍,记录当天最有收获的“今日金句”,并要求写出按语。这个做法对于积累专业知识、学习研究方法和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在书法实践方面,个人坚持“极虑专精”“深挖一口井”的思路,每位学生都会审慎选择各自的主攻碑帖,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逐步训练。在专精阶段,我们开展了“精临打卡”活动,每位同学每天精临一个字,各自把最满意的临字与范字并排放在一起,发在微信群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详细点评,轮流进行。随着“精临打卡”活动的扎实开展,同学们“眼”“脑”“手”的能力快速提升,临摹所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专精阶段,我们主张用八成精力学习主攻碑帖,用两成精力“敲边鼓”,开阔视野,打通思路。借助与主攻碑帖相关联的碑帖,从源与流、同类与异质以及不同字体的角度,深化对主攻碑帖的认识,以期实现贯通效果。在单字的“专精”训练之后,还有“书理”的总结、迁移训练以及对章法的讲解和训练。

  从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际来看,书法学习的“阶段性”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学习,在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内容,应该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实现阶段性目标。在训练过程中,那些未经训练的方面,一定是有明显缺陷的。因此,一方面学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接受各种批评,另一方面,师友也不宜以成熟书法创作的标准,提出超越学习阶段的过高要求。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自乱阵脚。这在其他领域的技能训练环节早有成熟经验,足资借鉴。

  书法从表层看是一项技能,然而有味道的书写才能称得上是书法。这“味道”的产生,一方面源于艺术,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然而更重要的部分源于人文修养,书法有了“文心”才会有更加隽永的味道。我们遇到一件书法作品,先不必看它的技巧如何,不妨先看看它的趣味和格调。今人与前人书法的主要差别,也在这“味道”。书法学习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就很难领会古代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心”,“深心托豪素”,有了“文心”才能产生书法的“深美”。有抱负的书法研习者,不能不对“书面”和“文心”用足智慧,下够功夫。

  书法是严重依赖长期修习的学问和艺术,无论师生,赏心悦目、味道深永的书法之花,永远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心血的浇灌。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愿与同道一起参悟和修行。

责任编辑: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