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书画院

首页 >> 书画要闻 >> 正文

3位艺术家87件作品“解题”:让我们重新观看

发稿时间:2019-07-09 09:32: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图为展览现场。 刘贤 摄

  中新网重庆7月8日电 (记者 刘贤)“大多数人现在最习惯看手机。我们的‘观看’是否缺失了可以静下心来、长时间认真关注的东西?”8日在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举行的“微观看——三人行艺术作品展”上,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发出此问。这场展览也借3位艺术家的87件摄影、雕塑、油画作品,让观众“重新观看”。

  图为观众观展。 刘贤 摄

  王林认为,在视觉资讯,特别是视觉图像爆炸与泛滥的时代,日常视觉经验的碎片化、动态化和娱乐化不可避免。“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只有静下心来,改变浏览的惯性,才能让人们重新观看。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彭汉钦的雕塑以“小”著称。在小尺度具象雕塑上的有限夸张和微调变形,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艺术功力。因为“小”,观众在欣赏时或是蹲着、或是弯腰、或是要凑得很近。王林表示,这种俯瞰与贴近的观看方法,也是彭汉钦雕塑作品产生意义的方式。

  “我的作品一般比较小,都是在试图强调距离感。我认为当有了一定的距离时,往往就能更贴近真实。”彭汉钦说,他理解的“距离感的产生”采用两种方式来表现。一是作品在尺度上的缩小,与观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即观看方式的不对等。二是将现实生活进行碎片式罗列、重组与挪用等,造成与现实的距离感来。

  摄影家傅文俊的作品则是“数绘摄影”。他用镜头拍摄,也用电脑画画,把摄制图像和绘就图画熔为一炉,打破摄影的纪实性和绘画的风格化。

  图为观众观看小尺度具象雕塑作品。 刘贤 摄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胡顺香并不以女性题材为生。她告诉中新网记者:“我的很多作品是从我的比较私密的、内心的、人性的角度出发,往外扩散的。这是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以及我对世界的理解,通过我这个个体,像个过滤网一样再次筛选,最后传达到画面上的。”

  重庆市渝中区文联主席、王琦美术博物馆馆长钟志芳说,参展的三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以微观探寻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将日常生活的行为或场景转化为艺术作品,呈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

  三位艺术家分别提供了重新观看的不同范本。王林表示,此次展览希望观众能通过作品重新观看这个世界,有耐心、有品质地“重新观看”已经被浮躁和肤浅“污染”的视觉习惯。艺术恰恰是改变惯性观看和惯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