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书画院

首页 >> 书画要闻 >> 正文

当代中国绘画的传承与转化

发稿时间:2019-07-15 15:08: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荷花翠鸟图轴 清 朱耷

  吴妮娜

  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先生在《中国当代和传统的啮合》一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循两路径重塑国画和西画之间的关系,“第一,对部分水墨画家而言,思考的重点已非在如何西化国画,而是怎么把水墨画变得当代、全球化。第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当代艺术的扩展,瓦解了国画和西画之间以媒材差异为基础的划分,并且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局限。”当代化、全球化、国际化等词汇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所关注的重点,他们针对这个课题,从物料、媒体、观念、技巧等层面进行讨论、实验和革新,力图展示他们那些既有个人风格又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创作,并赋予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现代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和新国画等,但在这个传承、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中,实在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有很多细节须探究、交代。

  在全球化视野中,一些当代中国艺术家难免迷失于中国绘画传承转化的过程。当代中国艺术家应该如何自处?有关文化全球化的争论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较为正面的,另一方则是较为批判性的。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地都能接触相同的资讯和资源,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中国绘画传承创新,使之多元地发展。较为批判的一方指出文化全球化令地域文化趋向单一化和同质化,传统文化被侵蚀,甚至演变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仍有讨论的余地,中国艺术家也不能陈陈相因。在不断拓宽艺术表现方法时,要时刻观照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才能避免盲从。

  卢甫圣在为著名艺术史学家方闻《心印》所撰写的序言提醒:“文化更新,固然不可能乞灵于旧的经验模式,却也同时不可能借助或委身于异域的经验事实来完成。”“中国文明的现代化,则意味着历史自然进程的阻断和改向,意味着外部世界的逼迫、感召与参照,因此从其生存依据上就拒斥着 ‘全盘西化’的简单取向。”如上所述,中国画创新需要当代性与中国特色。即使现代的环境与古时不同,当代国画家都应努力建立适合此时此地的艺术语言,才能延续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传统,为它注入生命力。

  值得深思的是,水墨绘画有1000多年的传统,其实最能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与人生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审美内涵,是中国绘画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这可从技巧与内涵两方面说明。

  技巧方面,朴素而轻巧的水墨媒材,正适合表达中国传统的恬淡平和的情感和人生观。而中国绘画与书法关系密切,所谓书画同源,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两者具有共同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及艺术意境。古代名家都能擅用这些从书法衍生出来特有的笔法,去描绘某些景物,并将思想感受直接投射于其中。

  内涵方面,中国绘画是传统中国文脉传承之一,而结合诗书画的文人画更是中华文化传统无与伦比的特色。文人画的理论始于宋代,那些文人将绘画、书法和文学等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他们不如西方绘画般追求事物外在的写实,而是旨在呈现事物的内在神韵。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一标准显示作画应像作诗般重意境,不能一味追求外在的写实。这种作画态度对后世影响甚大,如明代董其昌提倡:“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山水中当着意生云,不可用拘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称生动之韵。”这段话表明文人绘画精神是一种超脱和对自我的找寻,从而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当今中国绘画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但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外的艺术评论家赞美中国绘画以水墨与线条展现“师法自然”的特质,可见中国绘画传统中仍有值得继承的地方。那么中国绘画传统中有哪些优点呢?文人绘画的力量正是在于传神写意和儒释道的哲理体现。超现实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才在西方盛行,致力探索人类的潜意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世界的现实观,但中国绘画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演变成一种抽象艺术。

  令人遗憾的是,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一些现代中国画家没有意识到这些优势。技法上,他们放弃了传统诗书画丰富的综合结构、雅淡朴素的水墨媒材及有利情感投射的笔法;内涵方面,他们完全脱离了多元精彩的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及超然物外的意境。他们反而采用了许多外国技术和哲学思想,因此面临一场尚未解决的身份危机。这一情况警示我们需要继承一些传统,方可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气质。

  文人画的精神核心是儒释道,通过它们的滋补、培育与影响,画者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投射到绘画创作中,配合独特的水墨媒材和笔法,在世界艺术史曾经达到崇高的地位,这些都是许多当代绘画创作望尘莫及的。虽然传统的哲学思想难以完全契合现代社会和世界形势,但是我们可从这伟大的传统中去芜存菁,寻找适合现代社会及全球化环境下的人生观或哲学思想。至于什么值得继承,什么值得传递,需要当代中国艺术家认真思考。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