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书画院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王旭东接棒单霁翔出任故宫新"掌门"

发稿时间:2019-04-10 13:5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王旭东接棒单霁翔出任故宫新“掌门” 为什么是他?

  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9日电 题: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记者 宋宇晟 上官云

  综合报道,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资料图:2019年3月底,王旭东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杨艳敏 摄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因为我出生在甘肃农村,那个地方非常缺水,我小时候经常看见那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经纬仪在修水渠,我特别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王旭东最初的工作和文物、艺术毫无关系,而是一名工科生。

  他能到敦煌工作,其实很偶然。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在这之前,对敦煌他只记得父亲曾去那儿旅游,还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就是这一“看”,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他回忆,“刚来莫高窟时,每天都要扫沙子”。

  但对于敦煌壁画,王旭东彼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以一个工科生的视角来看,只觉得它们是土、是矿物,他关注到的,是壁画的起甲、开裂等问题。

  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资料图:王旭东。敦煌研究院 孟捷 摄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

  为什么后来会渐渐喜欢上敦煌文化?

  王旭东后来对媒体说,是耳濡目染。

  “因为我就住在莫高窟,经常在洞窟里转,周围的同事也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慢慢地,你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要了解它的欲望。”

  于是,王旭东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进洞窟的时候,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壁画上。

  资料图:2018年5月16日,壁画修复师修复莫高窟130窟起甲壁画。 南如卓玛 摄

  “我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彩塑、壁画,其风格以及技法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表现的思想也不同。我越来越觉得其中的学问太大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敦煌文物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慢慢地,王旭东觉得,敦煌石窟不再只是石头、泥巴,“它们是有生命的”。

  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

  但石窟的生命终究有限,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播敦煌文物所承载的文化,成了几代敦煌人面临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

  资料图:2018年8月6日,通过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复制壁画320窟“散花飞天”亮相敦煌。 杨艳敏 摄

  王旭东曾说,保护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的“衰变”。

  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

  据报道,目前,敦煌研究院完成了150个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个洞窟能在“数字敦煌”网站上免费三维立体呈现。据说,其中的高清图像比到洞窟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还要真切。

  资料图:莫高窟游人如织。王斌银 摄

  不过在王旭东看来,数字化手段保存文物还只是第一步。“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

  也是在王旭东履新敦煌研究院院长的那一年,研究院开始实施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以网络预约为基础、分时段参观为措施、数字展示组合实地参观为内容。

  资料图:“数字敦煌”项目采集莫高窟61窟。 敦煌研究院供

  今年3月,王旭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敦煌研究院将根据需求与微软、腾讯、小米、亚马逊、华为等公司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方面做保护,比如将石窟文物数字化;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推介和传播出去。

  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资料图:2017年5月8日,2017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丝路-敦煌壁画精品艺术展走进联合国”展览在维也纳联合国大厅开幕。敦煌研究院向联合国机构赠送了敦煌壁画高保真复制品。 张伟文 摄

  “我们已经做好了走向国际的准备”

  在接受采访时,王旭东不止一次提及,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敦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资深首席项目专家内维尔 阿根纽的一句话——“莫高窟文物保护现在是由我们来做,但也希望你们参与进来,迟早是要交给你们自己做的”。

  事实上,在国际交往方面,敦煌有着“先天优势”。

  20世纪初,敦煌石窟由西方考古学家、探险者发现。而当时国内文物保护不力,不少敦煌文物流散国外。

  可以这样说,要研究敦煌,就一定要面向国际。

  资料图:2018年,王旭东(右)参加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杨艳敏 摄

  王旭东认为,合作不能是寻求简单的资金和技术援助,而是要通过合作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拥有一支长期坚守大漠的人才队伍。

  2018年初,王旭东用了“立足敦煌,走向世界”总结此前一年的工作。

  “向世界,就是要把敦煌放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要主动走出去,要加大人员交流,让更多国家的人们了解敦煌进而走近敦煌,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贡献敦煌文化的力量。”

  同时,王旭东也曾表示,“我们也已经做好了走向国际的准备,希望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项目”。

  他说:“长期的国际合作也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帮助别人时要秉持一颗真诚的心,要有包容、宽广的胸怀,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为使命,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

  “文创产品要能看到文化的力量”

  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的任上,王旭东曾很罕见地谈到故宫,涉及的话题是近年大热的文创产品。

  资料图:2017年临近“五一”,敦煌研究院推出《敦煌壁画内和壁画外的劳动者》微信特辑。图为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絜兹1954年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敦煌研究院供图

  2017年有记者问王旭东,故宫等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非常火爆,敦煌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

  王旭东的回答是,“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做基于莫高窟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

  应该说,在这次采访中,王旭东表现出的对于敦煌文创产品的态度是谨慎的。

  他说:“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样的创意,就需要跟社会设计机构和品牌联合,但是联合也是有难度的,不是一件简单的合作。就是要品牌设计师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并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艺术,这需要时间、耐心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太急躁。敦煌文化持续了一千年,一旦太急、做偏了,那就完了,要挽回是很难的。”

  资料图:为敦煌守护者在修复壁画。 敦煌研究院供图

  王旭东也曾指出,与生活相关的创意产品,要了解市场,了解民众所需,同时也要引导,而不是公众要什么就给什么。“我们要拒绝低俗、媚俗、庸俗的东西,要做对美好生活有推动作用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去影响公众。”

  他希望敦煌的文创产品不仅要让公众有“美的享受”,同时还要“能从中看到一种文化的力量”。

  “莫高窟一千多年的营造史,也是中原文明和波斯、印度、希腊文明等多元文明的千年交融史,反观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相互尊重、沟通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广泛接受的文化形态?”

  如今,从大漠来到故宫,王旭东这位故宫新“掌门”引人期待。

责任编辑: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