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书画院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鹊华秋色图》到《华不注》

发稿时间:2019-04-23 09:43: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底色访谈】

  光明日报记者 马列

  位于济南东北的华不注山,曾与鹊山一起被元代画家赵孟頫绘入其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画面右方突立的三角形山峰即为华不注山。如今,这一区域正在建起华山(华不注山的简称)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公园去年部分对外开放后,成为济南“网红打卡”新地标。今年“五一”劳动节,该园预计整体达到开园条件,其中长达200米的21孔烟雨桥受到广泛关注,据称是济南所有景观桥中孔数最多的一座,超过了颐和园长度为150米的17孔桥。

  2013年6月,济南启动了对华不注山区域的改建规划,并陆续对山下的19个村庄进行拆迁工作。这一城建工程引起了摄影家吕廷川的注意。他历经数年拍摄,推出了一组以此山古名为题的作品《华不注》,获得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第一名并入选第二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就《华不注》的专题摄影创作对摄影家进行了采访。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记者:您是怎么关注到《华不注》这个题材的?

  吕廷川:华不注是一座历史名山,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图》绘的就是华不注山和鹊山,以及山下渔耕农作的田园风景。山名“华不注”取自《诗经》,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在北宋以前,华不注山周围全为水域,称为“鹊山湖”,远远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骨朵。唐代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山,他在《古风》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这些古画、古诗、历史故事都出自这里,在山下随便捧一捧土,都觉得冒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2017年2月,雨水,湖水倒映中的华不注。吕廷川

  2013年6月,济南启动了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的城市规划,要围绕山体人工挖掘几千亩的华山湖。2015年,山下的19个村庄开始拆迁。对当地来说,这是一个涉及几万人的体量很大的拆迁工程。正在拍“城市化”的我,自然就把主战场转到这里,先后拍了《最后的华山村》《最后的麦收》《别了,牧羊人》等图片故事,记录最多的是村貌、农田、水塘、道路等,也拍了一些以山为背景的照片。到了2016年,随着拍摄的深入和积累,我逐渐确定了以山为背景的拍摄思路,并引入二十四节气。那时我的状态非常好,越拍越有感觉,累了就躺在树下,嗅着泥土花草的香味,享受一份淡然和尘外。2017年底,我进入了“边拍摄、边思考、边整理”的模式,这时《华不注》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2018年8月,白露,投入使用的华山珑城商业街。吕廷川

  后来,随着拆迁和建设的脚步加快,我有时一天要去两趟,常常要拍到天黑才结束。就连风霜雨雪天气,也几乎没有间断过。有时到外地出差回来,都是先去山下转一圈才回家,唯恐会错过重要的变化。

  记者:您想要通过这组作品表达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吕廷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土地的关系。我拍华不注山最原始的动力,或许来自我在沂蒙山区的童年记忆。在小学五年级来到省城济南之前,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沂蒙山区度过的。在山里,打猪草、挖野菜、锄地、晒地瓜干、割麦子……四时农活,我基本上都要跟着大人一起干。我住的村子前面有小河和水塘,水清澈见底,我经常在水塘边捞鱼、摸河蟹。因为几乎每天都和土地打交道,我对土地的亲近感根植在心底。

  记者:在作品的创作形式上,您是如何考量的?

  吕廷川:古往今来,这座山一直在那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都在它的眼里。对华不注山来说,我们都只是过客,它才是永远的见证者。山不变,山下的事物却在变——以山为坐标看变化更显而易见。

  在创作过程中,我希望作品能呈现一种时间感。华不注山在济南老城的东北角,属于城郊结合地带。身后是高楼林立、万家灯火,脚下却是野草丛生,农田水塘遍布。而这种荒芜却恰恰打动了我,唤起我小时候在沂蒙山的记忆。再联想到历史上的华不注,穿越时空的感觉特别强烈。

  记者:在拍摄时间上,您选出来的照片都是在传统二十四节气拍摄的,有什么用意?

  吕廷川:节气与土地和农耕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这与《华不注》表达的核心内容契合。二十四节气是凝聚祖先智慧的遗产。在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参照,农民一直依靠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此外,节气也为我的拍摄提供了一条时间线。每隔半月就会轮到一个新节气,这也让我的拍摄时间可以平均分配到全年。

  记者:《鹊华秋色图》赋予了华不注山一个充满历史意境的背景,您这组作品有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某些影响?

  吕廷川:我曾经专门了解过《鹊华秋色图》的创作背景。下意识里,我也在拍摄过程中试图去探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诗性和气韵,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我的新闻摄影经验比较丰富,但如果被经验绑架,这就成了弱点;如果发挥好经验,这反而变成了长处。

  记者:最近,您又针对《华不注》这个专题拍摄了哪些内容?

  吕廷川:我主要还是跟着华不注山的建设进度进行拍摄。拆迁安置区的部分楼房已经交工,原来的村民开始陆续回迁。另外,华不注山北侧一个叫华山珑城的小区也开始使用了,我最近主要拍摄了一些小区新居民晨练、游玩的照片。在最近的拍摄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仅仅不到五年时间,整个华不注山地区就像是换了新天地一样,我很庆幸自己能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记者:目前,华山公园的建设情况如何?

  吕廷川:公园建设仍然按照之前的规划稳步推进,湖面、绿地、道路和桥梁——这些大的园区框架已经完成了。据说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公园的主体部分就要竣工了。但整个项目全部完成,应该要到今年年底。

  记者:您今后的拍摄计划还有哪些?

  吕廷川:我的《华不注》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建设开始前,华不注山下的原始样貌——田野、耕地、林木等;第二部分是建设中的样子,包括机械设备、施工过程等画面;第三部分也就是我现在和之后将要拍摄的,建设完成后,回迁村民、新入住居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来华不注山观光的游客等。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1日 10版)

责任编辑:熊真